编辑按:鍾胜宗亲对鍾氏编谱及源流方面的研究精神令人肃然起敬,结论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就其执着的精神即值得我辈宗亲向他学习,只有大家都抱有一颗不带功利的心去编谱、研究,相信我鍾氏会有一本经得起推敲的谱面世! R*`A',]:9
ycg5S rg
%a{$M{s
族谱有新旧之分,民国之前算旧,民国之后算新。必须说明,新旧族谱 都有造假的成份,而且造假的程度难分高低。所谓“旧谱比新谱可靠”,这 是没有根据的臆想,因为他只是看到了新谱的新造假而没有看到旧谱的旧造 假。 #eD@sEn
用提龄系旧谱分析,粤东锺氏来自福建,所以福建武平谱是上游谱,广 东兴宁谱是下游谱。 C:\BvPoO
旧谱都没有记录普通祖先的生卒年份(名人祖先除外),是近代人(民 国之后)给他们“补”上了生卒年份!这就是造假。尤其是1980年之后的新 编族谱更疯狂,祖先的生卒年份可以精确到“年-月-日-时辰”,而且谱中 没有任何说明和注释!这应该是算命先生和编者一起合作编的谱。 IP~*_R"bM
但是,我被这类算命先生牵着鼻子走了几年,才发现上当了。于是我采 用“逆向考证”寻找基石,这个方法是对的。而所谓“下游谱服从上游谱的 原则”,以前我觉得对,还信了,现在(2020)认为是错的——事实证明, 上游谱的造假不比下游谱逊色!我以前相信“上游谱应该是正确的”并设定 为探讨世系的天花板——这是我认识上的错误,被误导了。下面我一边剖析 自己,一边评论“九代说”。所谓“九代说”就是粤东提龄系《2006广东紫 金县文振系族谱》中的“理公至文亮公共为九代”的世系吊线。 .S>:-j'u
五龄公”就是粤东锺谱记载的生于南宋时期的五个兄弟,他们是:提 龄(字壁)、遐龄(字坛)、祯龄(字坦)、祥龄(字基)、瑞龄(字堂) 。后世谱称他们为“五龄公”(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也有谱 称他们为“五公”(壁、坛、坦、基、堂)。但是,有旧谱说“五龄公”和 “五公”是两拨人,即“五龄公”不等于是“五公”;更有谱说“五龄公” 不全是亲兄弟,“五公”也不全是亲兄弟,即“五龄公”和“五公”是几拨 人。总之,旧谱对“五龄公”和“五公”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上下(纵向) 还是左右(横向),记载都很混乱。下面的重点是以提龄公世系为主线质疑 粤东锺谱为什么会这样乱。 D4g$x'
CPWe (
一、“九代说”的合理性被质疑 d/vF^v*o0X
Q&}`( ]k
基于福建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我称此为“天花板”。天花板以 上属于北宋之前范围,在此不讨论。(注:我没有对古谱考证,就采信它为 天花板,盲目相信武平谱,这是方法错了。请注意,我检讨的是自己的方法 ,不是要否定武平谱,因为我还没有能力否定它,但我错在应该怀疑它而没 有怀疑它。) vn}:$|r$J
基于广东兴宁《提龄公谱系全》“应通公生于1380年”和锺泽民编 《1997广东兴宁谱》“文亮公生于1316年”,我称此为“基石”。基石需以 “原生地”为原则条件用现代人“逆向考证”证实而设立。(注:这个方法 是对的。) 494"-F 6
天花板到基石的时间距离(1316-1062=254),即在理公和文亮公之间 的时间差是254年,各地族谱记载了多少代呢?典型的记载是共有三代、五 代、七代、九代,没有超过九代的。(注:粤东锺谱之乱,已见一斑。) 2 1.;lj
A、三代说:“1理1062——2提龄——3文亮1316” (见《广东兴宁文 亮系旧族谱》和粤东各地的旧族谱) ^a#Vp
B、五代说:“1理1062——2大相——3天柱——4提龄——5文亮1316” (见粤东各地族谱) hg_@Ui@[z
C、七代说:“1理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 龄——7文亮1316” (见《1997广东兴宁锺谱》和粤东各地族谱) ?xu5/r<
D、九代说:“1理1062——2大相——3天柱——4朝政——5响——6提 龄——7有始——8升达——9文振1309、(文亮1316)” (见《2006广东紫 金文振系族谱》和粤东各地族谱) %e.tAl"!$
据网上有心人对好几个姓氏的统计,各姓的平均代距是30-33年,这是 一个可供我们参考的数据。 g]PmmK_L
从理公到文亮公相隔了254年,他们的平均代距是多少呢? )R.y>Ucb0
经计算,“三代说”是127年,“五代说”是63.5年,“七代说”是 42.3年,“九代说”是31.8年。我的家谱是“三代说”,根据平均代距的合 理性,我否定了家谱。在2019年之前,我认为只有香港锺煜晟先生《2006广 东紫金文振系族谱》的“九代说”的平均代距才是合理的。 1K.i>]}>
九代说”合理的前提,就是:天花板(福建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 ”)和基石(《1997广东兴宁锺谱》“文亮公生于1316年”)必须正确。 |j($2.
但是,“天花板”和“基石”正确吗?(注:我正在反思。) {s&6C-
在2013-2019年,我都相信“天花板”和“基石”是正确的,但是今天 (2020),我只认为“基石”正确,“天花板”未必正确。这个认识的转变 ,源于成都锺光伦先生在2019-9发表的文章《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 提龄生父》和上海锺小明先生正在进行的现代科技“Y染色体父系血缘基因 证谱”。 AC;ja$A#
tn&~~G~#
}ac0}
(一)“基石”(兴宁谱 文亮公生于1316年)是正确的 59A@~;.F
1、据广东兴宁《提龄公谱系全》:“文亮公之孙应通公生于1380年” 。平均代距是(1380-1316)/ 2 = 32 年,文亮和应通都是岗背的古人,证 明“文亮公生于1316年”合理。 e~w-v"'
2、据台湾锺银昌先生介绍,有地方志记载:“应通的四代孙廷宇公, 是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巴陵县训导”。如果廷宇公当年是50岁,则大 约生于1491年,廷宇与应通的隔了3代,平均代距是(1491-1380)/ 3 = 37 年,由于代数少,代距虽然偏大,还算合理。这是史志证明了“文亮公生于 1316年”合理。 0Ah'G
还有,“据某谱,提龄公在元顺帝乙亥元统三年(1335)从福建迁徙到 广东长乐铁炉坝。”假设提龄当年50岁,则提龄约生于1285年,也可证明兴 宁谱“文亮生于1316年”是合理的。但是,提龄公来自福建哪里?该谱没有 说! Pb4%"9`
3、据介绍,《1997年兴宁锺谱》主编锺泽民是兴宁岗背应通公的第17 代孙,生于公元1915年,平均代距是(1915-1380)/ 16 = 33.5 年,合理 。兴宁永和的生于1970年的锺声望先生是(文振22世)提龄23世孙,平均代 距是(1970-1285)/ 22 = 31.1 年,合理。这是用兴宁现代人证明“文亮 公生于1316年”合理。 9(g?{ 6v|
4、据四川成都锺光伦先生2019-9年在文章《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 议钟提龄生父》介绍:他在2011年去兴宁拜祖,调查得到“岗背镇和大坪镇 尚有四位健在的八十多岁的提龄18代后裔。” 推算这四位老人大约生于 1925年左右,他们是当时岗背钟姓辈分最高的老人。光伦的族谱是提龄生文 亮,兴宁谱为文亮生于1316年,则提龄约生于1285年。四位老人与提龄的平 均代距为(1925-1285)/ 17 = 37.6 年,说明四位老人的祖上大多数是幺 子或生育迟后,造成了辈分高、代距大,是可以理解的。这是用现代兴宁辈 分最高的老人证明“文亮公生于1316年”合理。 RwJ#G7S#
上面这些人都是提龄公文亮公的“原生地”居民,符合我对“逆向考证 ”的条件要求,证明了锺泽民先生编的《1997兴宁锺谱:文亮公生于1316年 》可信,基本上基石是正确的。其他各外地族谱(例如某江西谱、某四川谱 、某福建谱)所说的提龄生于1079年和文亮生于1101年的出生年份记载,都 经不起“原生地”兴宁岗背现代人的“逆向考证”。 $Zf hQ5bat
;WxE0Q:!~
`1aEV#;
(二)“天花板”(武平谱 理公生于1062年)是不可靠的 MwMv[];I
我一再声明,对理公之前的世系我没有研究,我只是相信了锺敬和先生 的《锺史文选》和中华锺氏宗亲总会认可的《2006年福建武平谱》:“理公 生于1062年”,把它当作“天花板”。我依据天花板和基石之间存在着254 年的时间差,证明只有广东紫金文振系谱的“九代说”平均代距为32年,比 “三代说、五代说、七代说”的平均代距更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觉得合理 。但是,“九代说”合理的前提必须是“天花板”正确,在2018年之前,我 没有办法证明它正确,也没有其他人重视它的对错——各地论谱都以武平谱 为基础,好像武平谱天生正确。 4jM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