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锺姓是多源还是一源问题 3^H-,b0^
在姓氏源流方面,不管是历史的原因还是族谱的原因,锺姓与其他大姓一样,都面临相同的问题:有人信多源,有人信一源。 9^sz,auB
锺姓的许多旧谱都是“接—烈—复—叶—气……”。后来人们发现,烈比接的年纪大了100多岁,烈不可能是接之子。据这十几年出版的锺姓谱书来看,烈、接是同宗共祖的一源两系,颍川锺姓的烈系和接系都是春秋时期宋桓公之后代(见锺蔚伦著《锺姓史话》和锺敬和著《锺史文选》 )。2015年锺敬和先生发表文章《从首创宗谱说起,看后来锺谱演变》,对锺姓谱的源流演变过程做了专门论述,肯定颍川锺姓是一源两系(见拙文《锺姓谱的源流演变和我的编谱感受》 )。我不懂古文也没有研究过锺姓源流,所以只能对比这几本锺姓谱书进行学习,并相对地认可了说理性很强的锺敬和先生的观点。 eGKvzu
但是,锺姓人后来为什么会发生多源与一源的严重分歧、“中华锺氏宗亲总会”也由此在今年发生分裂呢?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十几年的发展历史。 2sqH
>fen
1、2002年“中华锺氏宗亲总会”(后简称“总会”)在北京成立,锺振声先生成为总会的第一任会长,并创办刊物《锺史论坛》探讨锺姓源流为编总谱做准备。第二任会长锺保良先生在2008年惠州会议上决定编《中华锺氏宗谱》,并组成了编谱班子准备用三五年时间来完成;结果不但没有完成编谱,还引起了一源与多源的争论,但这几年在锺蔚伦先生的主导下以《锺姓史话》为蓝本编总谱成为了主流意见。2013年锺锦光先生接任第三届总会会长之职,由于锺蔚伦先生的辞世,他对已经白热化的“一源与多源之争”重视不足,结果在2014年4月的“广州花 M?sTz@tqq
都《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之后,一源论者趁机歪曲会议结果,以《<中华鍾氏宗谱>编纂工作会议纪要》(下简称“会议纪要”)公布全国,要由锺仪来一统天下锺姓(见2014-7发表的钟书文先生的《再就编修<中华鍾氏宗谱> 下一步进展有关问题的建言》以及“《中华鍾氏宗谱》姓源组”的文章《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證》 )。锺亚山先生的文章甚至称:天下的锺姓人都是锺仪的血缘后代,《中华鍾氏宗谱》必须编成“以锺仪为唯一始祖”的天下一统的锺氏宗谱;对此,我和台湾的锺银昌先生于2015年底在“颍川锺氏网www.yczshi.com”的百家争鸣栏目上与亚山先生有三个月的文章辩论(见拙文《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亦谈始祖亦谈“爹”》、《 对探讨姓源的严重误导》等 )。 2GigeN|1N
对2014年4月的《会议纪要》问题,曾经有参会人员做了揭露(见网文《還原花都會議真相》 ),我也有多篇文章对它进行了评论(见拙文《浅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中华鍾氏真能统为一源吗》、《对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反思》、《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再谈姓氏的源流和始祖》、《对探讨姓源的严重误导》、《钟姓源流探索和编谱宗旨的迷失》等 )。 对应该怎样对待“一源与多源之争”,我也提出了个人看法(见《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理性探讨才是出路》、《接系锺姓的始祖是谁》等 )。 Rbgy?8#9
对《中华鍾氏宗谱》应该怎样描述锺姓源流,我自2014年发表文章至今都觉得,在源流始祖没有得到广大宗亲普遍认可的情况下,应该实行“各源各表”来进行,这个观点至今不变。因为看过许多一源多源的相关文章,就其可信度而言,我至今认为是“八成信多源,二成信一源”,所以对《中华鍾氏宗谱》,我是始终都表达了反对编成绝对的多源谱或者一源谱(见拙文《辨明始祖和姓前源流及编总谱的个人看法》和《再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 )。 ,Cm1~ExJ
2、但是,在中华鍾氏宗亲总会内部,“一源与多源之争”愈演愈烈,形成了严重对立的“一源派”与“多源派”,总会内的“一源派”成员也不再服从倾向于锺姓多源的总会会长锺锦光先生的管理,编谱工作近于停顿,还由此演变成宗权斗争。于是,便有了后面事件的接连发生: S_AN.8T
①总会在2016-6在广州花都召开编辑工作会议,改组了编谱班子成立了新的以锺子亮先生为首的宗谱编辑部,要求停止祖源争论,宗谱源流将按照多源来进行介绍,并参照《锺氏淵源校正本》等三本谱来对烈、接两系的世系进行统一。 ae0Mf0<#)
② “一源派”的头领、中华钟氏宗亲总会名誉会长锺亚山先生在2016-9公开发表《辞职声明》,辞掉了他在中华鍾氏宗亲总会和锺姓委员会的一切职务,以表达他对编多源锺谱的抗议。 ] -C*d$z
③2017-6-26 “一源派”在头领锺亚山先生的组织下在湖北武昌召开会议,向全国发出《严正声明》并提出了六个要求,而且“要求锦光会长在10天内向中华钟氏宗亲总会名誉会长锺亚山宗长答复!” F6DVq8f9
④会长锺锦光先生没有对《严正声明》做出回应,于是“一源派”便于2017-7-15在江西瑞金和于2017-8-26在安徽合肥,两次开会商讨对策,终于在几个“老一辈宗长”的关怀下于2017-10-10在福建武夷山市开会“重组第三届中华钟氏宗亲总会班子”,宣布锺锦光先生有“五大罪状”免去锺锦光的总会会长职务,推举锺昭祥先生为“重组会”会长,锺亚山先生为名誉会长。 { O=_c|u{N
由此可见,从2017-10-10开始,中华大地便有了两个同名并存的“中华锺氏宗亲总会”:一个是锺锦光先生所继承的“总会”,另一个就是从“总会”分裂出来的锺昭祥先生为会长的“重组会”(因为“重组会”的大部分成员特别是其中的头头都是从“总会”分裂出来的,所以,我称之为总会分裂,用“总会”和“重组会”进行区分)。我要特别说明,对 “总会”与“重组会”之间的权斗和是非,我不参与; 迄今为止,我既不认识“总会”的成员,也不认识“重组会”的成员,所以我与他们就保持着相等的距离,也敢于发声,自任评论员力求公平公开公正,评论一源多源。因为我关注的是族谱源流,所以我会更关注他们编的锺姓总谱及他们对锺姓源流与世系的表述。 66WJ=?JV
据网上信息,对《中华鍾氏宗谱》,“总会”决定改名为《中华鍾氏总谱》,其基本内容是“以烈、接两系为主,兼介绍锺仪和少数民族等多源”;而“重组会”,据说定名为《华夏鍾氏宗谱》,其基本内容是“以公孙锺离为华夏锺氏唯一始祖,全国锺姓只有一源,烈、接都是公孙锺离的血缘后代”。是否真的如此? 我不敢肯定,毕竟是网上信息未可全信;因为《中华鍾氏总谱》和《华夏鍾氏宗谱》都还没有出版发行,不好评论,那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r})&`5
;l `(1Q/
三、关于文明编谱 o<s~455m/
锺姓人的全国宗亲总会,因为“一源与多源之争”导致分裂,这是锺姓宗族组织的悲哀,也是锺姓人的悲哀。这在全国众多姓氏中成了“典型”! 那么,全国其他姓氏是否也有这个情况? 据说有,他们也有源流之争,也有内部权斗,但没有锺姓人那么严重,达到公开分裂的地步! 我想,在编“通天谱”的过程中,哪一个姓氏表现得更为文明团结所编谱书获得族人最大认同,值得我们锺姓人借鉴呢? 我对此产生了兴趣。 /viBJ`-O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索对比学习,我认为邱姓人编谱的方法最科学最得人心最有前途。“丘氏谱法”很值得我们锺姓人学习和借镜。 2S@Cj{R(
&F0>V o
1、“丘氏谱法”简介 yJ; ;&
《中华丘氏大宗谱》是丘姓人编出来的“通天谱”。 丘姓人编谱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他们首创了“丘氏谱法”,而且还被其他姓氏所重视也受到许多大学者的关注和肯定。 9QF,ynE
(1)“丘氏谱法”的精髓是实行“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的分别表达。 “文化认祖”就是指将本姓开姓始祖和在清朝以前的经史子集、方志野史和历代★考古中发现的名人,但因其下传衍流失考,或者其上溯世系或者下传衍流均失考的本姓名人均应作为本姓的祖先,这叫“祖先认同”即“文化认祖”。 “血缘认祖”就是指修谱必须从下往上追溯,将可考之先祖列为各世系的血脉先祖,列入世系图和世系录。没有凿实依据证明血脉上可以上接的先祖,不强行硬接,这就是“血缘认祖”。 这样既保存了各个历史时期旧谱的概貌,又使其血脉世系最接近真实,史料价值极高。 >Wd=+$!I
(2)邱氏谱法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主张 “不漏一个男丁,不漏一个女性,自下往上追溯至开基祖。对代代有据可考、有祠墓可证,与最早的谱记能相互印证而又符合衍传规律的,可从开基祖继续上溯,对珠串链接无据的,一律列为待考,宁缺勿错。” 从根本上改变了明中叶以来首先冒认某位先祖、再想方设法依附并往上珠串衔接的统宗统系的做法,是真正体现实事求是精神和时代特色的体例创新。 rV%;d[LB
《中华丘氏大宗谱》的编谱指导思想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理清世系,各归所属;谱以最早为断,祖以知者为断;知者续之,不知者宁缺勿错”; 原则是:“不强其所不知,不略其所已知”; 方法是 “横排世系,纵贯时间”,将欧氏谱例中的“图”和苏氏谱例中的“表”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创新成为“世系图表”与“文字记录”并存的、先“图”后“录”的体例。他们以图、录为主,辅之以考、传、记、志、述、表和提要、注释、按语、照片等11种形式,用语文体记述,实行男女均上谱、书善不书恶、实行夹叙夹议的叙议结合。 2xy{g&G
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姓氏,要想一代不少地真实地珠串链接到开姓始祖那里,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要想把某姓氏家谱打造成为具有史料价值和不朽生命力的文化典籍,就必须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使其内容真实可信。要使族谱内容真实可信,就必须将下传衍流无考的历代先祖列为文化先祖,与血缘先祖分列编纂。 就是说,是由于各地旧谱统宗、统系、统名人的实状,催发了丘姓“文化认祖”方法的诞生。 H%>cpwa[7
毫无疑问,“丘氏谱法”的最大亮点是“文化认祖”。他们的认识是: S}/ZHo
【 在浩瀚的各姓氏谱牒中。基本已经无法考证某氏家谱产生于何时。但博览全国各地、上述统宗统系的各地族谱,事实上都是采用欧阳修当年编修皇族家谱——《宗室世系》的“大宗之法”所编的大宗谱。除谱中人名时序混乱、时代倒置,为先祖娶妻、纳妾、生子、封官、封爵、加功名,伪造、杜撰先祖所处时代还没有的地名、官名、官署名外,还暴露出的一个最典型、最突出的问题是:同一历史人物,各大世系杜撰的父祖不同、配偶不同、子孙也不同。进而争相攀附以为己祖。对于时空衔接不上的,就伪造、杜撰或者挪借外系之祖为祖。如果让这种情况沿续在当今新修的家谱中,不但让家谱真实性和史料价值不存,也必将使家谱沦为外姓或子孙后代的笑柄。所以,创造“文化认祖”和“血缘认祖”分列并存的修谱法,不再简单沿袭各姓氏传统的统宗统系的修谱方法,不再为追求“世系源远”而杜撰冒认先祖,不再为虚荣而依附名门望族,不再为上接而谬接外系, 重从下往上追溯,重开基祖,重最早的坟墓碑记等实物,重最早的祠堂神主牌,重各世系最早的老谱,重各世系最早的谱序,以各世系第一个写谱人所溯之始祖为先祖。实事求是,回归和还原最早的历史记载,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大潮流。 】 ? R[GSS1
?5 6;<%0
2、“丘氏谱法”的应用 ;;^?vS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将“丘氏谱法”应用于锺姓,会产生怎样的谱牒效果? v~dUH0P<>e
(1)“文化认祖”。清朝之前的所有锺氏名人都是锺姓先祖,是我们的共认祖先。例如,锺仪、锺建、锺子期、锺智深、锺烈、锺气、锺接、锺繇、锺会、锺桂、锺贤、锺宠、锺绍京、锺惺、锺雅、鍾祖、鍾绍,鍾元、鍾威、鍾义、锺相、锺明亮……以及各少数民族的始祖等,只要符合“姓锺+名人”,都有他们的文字介绍。 ey>tUmt6?
(2)“血缘认祖”。 从下往上追溯到开基祖,再往上追溯到有疑问时为止,就不再往上追溯了。例如,广东兴宁岗背的开基祖锺文亮,有的谱说他是锺提龄之子,有的谱说是锺提龄之曾孙,有了疑问,那么锺文亮后代的“血缘认祖”就到锺文亮为止。锺文亮与锺提龄之间的世系关系应另文介绍,且文中还要指出锺提龄与锺理之间的关系,以便给人们去探讨研究和上溯查找提供方便。这就是“不强其所不知,不略其所已知”。 毫无疑问,这种“血缘认祖”法,锺姓总谱中的“系”就远不止“烈、接两系”,而是几十系几百系! 但是这完全反映了锺姓谱的现实,原来发生争吵的各方在有疑问处停下来,待后研究处理,十分公正,大家都会乐意接受。 44B9JA7u
可以这样说,“丘氏谱法”就是将“已知与未知,现实与疑问”都摆到了谱中,既将各地谱的真实世系录入,又将它们的世系疑问和源流难题录入,为人们的探索提供方向。它既是族谱,又是参考书。或者形象地说,这是锺姓的百科全书! 这不正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吗? 我们可将这本谱称为第一版,将来解决了某些问题之后再出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不断完善。 LmR OG-9
我相信,中华锺氏如果能按“丘氏谱法”去编《中华锺氏总谱》,就能既符合现实,可为全体锺姓人所接受,还有可能因此而化解导致中华锺氏宗亲总会分裂的“一源与多源之争”。内斗没有出路,分裂没有出路。 让我们向丘姓总会学习吧! 拳拳此心,献上此文,供“总会”和“重组会”的领导们,以及那些愿意出来办事的“老一辈宗长们”参考。 1TN+pmc}@
xJ\sm8
广东龙川县 锺胜 2017-12-20 KAT^v bR